ETC这块“唐僧肉”,银行该怎么吃?

ETC这块“唐僧肉”,银行该怎么吃?

时间:2019-08-21 作者:SLD 来源:SLD睿来品牌体验设计

最近,由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的《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应用服务实施方案》、以及交通运输部印发的《关于大力推动高速公路ETC发展应用工作的通知》等相关政策相继出台,以及中国ETC(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)服务平台上线运营,ETC业务被各大银行当成了“唐僧肉”。一时间甚嚣尘上,让ETC业务着实火了一把。

各大银行都将ETC业务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,纷纷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用户。然而,这种行为短期内或许能增加一定的用户数量,但从长远来看未必能取得预期效果。

首先,ETC并非全新的高精尖技术。其最早在美国被广泛应用,90年代被引入中国,但受限于政策、标准和应用技术限制等因素,在国内的发展速度相对较为缓慢。最近利好政策频繁出台,因此各大银行都希望抓住这根“救命稻草”——通过抢夺ETC市场拉动信用卡和储蓄卡的业务量。然而,以支付宝、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,早已带着更成熟和更便利的支付方式及技术参与到了ETC业务之中。可见,银行以ETC作为新的突破口,期待拉动信用卡和储蓄卡业务量的美好愿望未必能实现。

其次,银行为了争夺客户,纷纷推出自己的优惠政策:有送机器的、有送补贴的、有强制要求客户办理的……促销方式让人目不暇接、眼花缭乱。如此激烈的市场争夺战,必然需要巨大的促销投入,因此会产生高昂的促销成本。与此同时,为了便于争夺客户,还需要战术性地简化办理流程,银行在无形中又产生了许多难于预测的成本投入。如此高昂的成本投入之下,大部分车主还未必能成为真正的客户,他们的需求往往只是为了交过路费而已,他们的金融需求也未必会有多么活跃。因此,最终所产生的利益其实未必能涵盖银行的成本投入。

再次,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,更多新的ETC技术和支付应用也会对现有的ETC技术的挑战,现有的ETC技术很可能会被快速替代。所以,银行在推广现有的ETC技术时,是否有足够的准备应对未来全新的支付方式和技术所带来的挑战,就变得异常重要了。

最后,银行希望单纯地通过办理ETC业务和银行卡增加客户数量和活跃度,是不足以支撑未来发展的。因此,如何通过ETC的使用增加客户的活跃度,是银行需要慎重思考的关键问题。SLD睿来品牌体验设计认为,银行可以尝试建立以“车辆通行”为基础的金融服务生态圈,激励用户增加使用频次和使用依赖,例如可以提供从加油、车辆养护、通行、保险、住宿到门票等的“一条龙”服务生态圈,以及提供有效、便利、优惠的服务质量,其实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路径。